在开元三年(715年),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诞生了一位名叫岑参的诗人,他的父亲当时担任仙州刺史。岑氏家族源远流长,其祖先曾经居住在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然而,家族中不幸遭遇了灭顶之灾,一连串的牵连和屠戮使得亲族们被迫流离失所。
早年的岑参面对家境贫困,只能依靠兄长受学。他五岁便开始读书,九岁时就展现出了超群脱俗的文学才能。他的聪明才智与出身于书香门第密不可分。在父亲转任晋州刺史后,岑参随父迁居至晋州。随着父亲去世,他继续留在晋州生活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移居嵩阳和颍阳,这两地分别位于嵩高山东西两峰之间,是著名的太室和少室。
嵩高山是中国古代五岳之一,以其峻峭奇秀而闻名天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年轻的诗人深造学问,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沉雄淡远、新奇隽永。他不仅擅长写景,也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关切。
仕途上的岑参二十岁考取进士,但未能即刻得到职位。当他终于进入官场时,他历任右内率府兵曹、安西四镇节度使幕府掌军事、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等职务,在边塞上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由于频繁上书指陈国事,被贬谪到虢州长史一职。他晚年的生活充满了变故,最终客死成都,有感而发地写下《招北客文》自悼。
尽管如此,岑参留给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以及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这位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包括《走马川行》、《轮台歌》等,其中充满了对边疆生活、战斗精神以及对自然景观赞美的情怀。此外,他也以其山水诗著称,如《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于新奇事物追求的心理特质,以及清丽俊逸但意境新奇的手法。
虽然晚年的 岑 参感伤悲凉,但他的作品仍然透露出隐逸思想并且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他的诗歌虽有消沉之处,却也蕴含着对未来无限憧憬,对星辰下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抹光芒。而这份光芒,不仅照亮了他个人的生命旅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