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阅了《明太祖实录》,书中详细记载了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下达了一系列旨意,以确保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南京方面被要求在空闲土地上建设260间瓦房,供无家可归者居住。而对宋朝遗留的居养院,上海官员则进行了翻修和扩建,使得更多市民能够享受到免费的住宿和食物供应。
北宋时期,在首都开封设立的“福田院”提供了免费住宿、餐饮服务给流离失所的人群。此后南宋期间,又出现了更加完善的安济坊、漏泽院等设施,为遭灾民众提供更为周到的支持。直到南宋中叶,这些措施才逐渐废止。
明朝初年的朱元璋,以其小农出身和深刻体会贫困之苦,致力于改善国民生活。他命令地方官员必须保证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粮食,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居所。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单次行动,如在南京及华亭县(今上海)的房产建设,还展现为长期政策目标,即“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
当中央官员提出实施此政策面临诸多挑战时,朱元璋坚持认为这是作为辅佐者的责任,要体察皇帝的心思,不应让百姓仍旧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他强调:“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即便他的要求显得过于严苛,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并未采取如此全面的措施来解决全国范围内的人口问题,而明太祖朱元璋是第一个,并且唯一一个主动推行这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