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年代里。王母蟠桃会后,她派遣了洞仙去凡间寻找一个完美的地方来建造她的洞天福地。那位洞仙在云端下望时,看见了六螺山中的北螺山——一座千仞悬崖峭壁,光滑如镜,没有任何斑纹,是最适合开凿的地点。
于是,神鸟便被派去开凿这个巨大的石洞。一晚之间,这只神鸟用它那乌黑黑的尖嘴,不停地啄击着岩壁,随即岩壁上出现了一圈圈秀丽的斑纹,以及各种图案。一夜之间,就有了一个大型的石洞。恰巧,有一位樵夫在黎明前出发砍柴时路过这里,他听到啄岩声,从而发现了这个巨大的石洞。他为了壮胆,便高喊了一声,那声音震得整个山谷都回荡起来,一只大鸟从石洞中飞出,然后消失在蓝天之中。这位樵夫吓得魂飞魄散,但半晌醒来,却发现自己面前的景象完全不同。
不久之后,一位衣着简约、头梳发髻的道人飘然来到这里,在这片刻安静之处独自修炼。他几乎不与世俗交往,只偶尔闭目养神。在“三狮同眠”山下的一次偶遇中,他看到了人们抬着棺材向他走来的场景,那棺材上滴落的是鲜血。道人感到奇怪,并要求停止并打开棺盖进行检查。经确认,这是一名产后因血崩而逝世的妇女。然而,因为假死症还有救活希望,因此道人决定施以医术,用回阳汤药治疗她。不久,这名妇女慢慢苏醒,最终得救。
此事传开后,不仅穷苦的人们常来求助于他,还有许多人对他的身世产生好奇,他们才知道这位道人的名字叫陶弘景,以前曾与皇帝老子有所交往,但他选择隐居深山弃儒习医,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他因此被尊称为陶公,而这片土地上的石洞也就被命名为陶公洞。此后的岁月里,人们将这一切传说作为敬仰和赞扬他的方式。而梁武帝听闻此事,也特意派使臣慰问,并询问朝廷应该如何处理国家的事务。陶公提供了直言不讳且精辟入微的情报,使其成为朝廷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当使臣要带回什么礼物给皇帝时,陶公用墨笔书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山中无所有,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这首诗成为了彼此之间交流和理解的心灵沟通,而他也因此被誉为“山中宰相”。至今,我们仍旧尊称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为白云岭,与之相伴的是那些关于太湖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多方面的话题,无疑,这一切都是对我们深思熟虑的一个体现。而对于那些想要探索更深层次文化意义的人来说,每一次踏足这些地方,都仿佛是在重温历史,更像是穿越回到那个古老时代,从而获得一种特殊感悟和启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难道不是 山中宰相 和 陶公 洞”,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背后的智慧与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