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因循守旧、官场腐败和统帅恐战所致,而是更为隐晦的一面:开枪不瞄准。一个曾经亲历这场悲剧的日本军官回忆,中国士兵如同无头苍蝇般射击,却未能命中目标。而一位19世纪末期来华的英国官员则观察到,中国士兵开枪时眼神游离,其原因可能在于久习手铳鸟铳。
1920年的直皖大战再次展现了这一问题,当双方动用20万人力消耗几千万发弹药,却只造成数百人伤亡。这类“开枪不瞄准”的战争方式,让外国人对此深感厌恶。甚至有英籍记者在《泰晤士报》上撰文,建议中国恢复弓箭使用,因为它既便宜又能造成实质性伤害。
蒋介石后来创办黄埔军校,并亲自编写步兵操典,他详细阐述了射击动作要领,并强调“开枪要瞄准”。北伐军之所以成功,与其严格训练与精确射击技巧有关,这也体现了蒋介石对于现代化进程重要性的认识。
然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三心二意地半推半就,不愿彻底融合。在国际接轨上,有些人提倡,但更多的人却以“民族尊严”、“文化差别”为由拒绝真正学习。即使有部分人认真学习,他们往往很快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我们引入足球联赛制度,但公平竞争精神并未得到充分贯彻;我们推行义务教育,但对义务本身的理解仍然模糊;我们发展现代传媒,但新闻可信度依然低下。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将外部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只是表面上的模仿。
而我们的东邻日本,则是通过全盘西化,将一切都做得极致地认真和彻底,从武士道到剑道,再到全面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无畏。在他们看来,每一次行动都需要全力以赴,无论是鞠躬还是挥刀,都需投入全部的心念,以显示求战之诚挚且强烈。这就是他们民族特性的核心——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因此,在向先进国家学习时,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皮毛学一点点,又立刻放弃。不应止步于表面的了解,更应努力融会贯通,使所学成果成为自己生活与工作中的常态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从“开枪不瞄准”转变为“精确打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