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因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在汉六年十月。不过,这一次谋反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但他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一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被杀,其弟怀恨在心,将此事偷偷告知朝廷。此刻,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又要毁灭这匹千里马。他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让百官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入宫,就被武士捆住。不需等待刘邦回来的命令,也不需司法程序,便是在长乐宫钟室,一声令下,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二
历史记载了许多遗言,但对于名人离去留下的遗言,我们从不吝惜页面进行记录,更何况这是如此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太史公司马迁记录下了他的最后话语:“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是为儿女子所诈,不亦天乎!”他后悔若听从蒯通建议,以其实力,或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
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建立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要死于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当一切无法改变时,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咎于上天安排,然后黯然结束生命。
三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记述虽然未做到“不彰美,不隐恶”,但仍较客观公允。他写楚汉相争巨头刘邦和项羽,便写他们各自优点与缺点。在写项羽时,他既写屠城纵火、残暴愚昧,也写对下属士兵仁爱关怀、英勇无敌;而对于项羽本人的评价,则引起后人质疑,对《史记》中的曲笔存疑。而对于伟大的战略家兼政治家的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占篇幅仅次于刘邦和项羽,被视为重点人物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迦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他的赫赫武功,而其功成名就至谋反被杀则只是简短提及,这显示出太史公对韩信欣赏之情,或许有人认为风云年代有事件可记,无事可记则淡化,但实际上即使风云已定,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价值与重要性,不容忽视或篡改真相。
四
最后,如同以“太史公日”开头的话总结评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但我不同意这一评判。我认为,最终走向谋逆路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时代环境与个人际遇所致。如果不是这样,即便再有大志也难逃宿命。这场关于权力与忠诚之间博弈的情节,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多次重演,为我们提供着深刻的人性探索和智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