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他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这位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将此事偷偷告知朝廷。此举导致吕太后对韩信持有戒备态度。
萧何作为忠心耿耿的一员,在此情况下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以此为由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在半信半疑的心态下,被武士捆绑的是刚进宫不久的韩信。不需要等待刘邦回来的命令,也不需经过司法程序,就在长乐宫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二
对于这位名将离开世界去远游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而又博大的历史从未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而且,没有理由不记,因为他是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让他留下痕迹。于是,在复杂的情感驱使下,由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记载下来:“方斩日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是为儿女子所诈,不亦天哉!’”
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如同迷信天命的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安排,并黯然离去。
三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记述虽然没有做到完全客观,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他写楚汉相争中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即便如此,对后人仍旧存有不足。在和县霸王祠题联中有人说“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即指出他的作品可能有一些偏差。但谁能抗拒这样的要求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文章中,他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赫赫武功,而对其功成至谋反被杀则只是简短提及,使得读者可以窥见太史公对其欣赏的情感,或许有人觉得风云年代有多可记录,那么自然会加以强调;然而对于已定局面,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多添枝加叶吧?但如果缺乏良知,则很容易篡改或掩盖真相,让一个原本应该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人物变成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
最后照例,用“太史公日”开头的话评价人物:“假令韓 信學道谦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以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我爱这种美好的想像,但我认为这是基于一种情愿,有一种美好的愿望,有一种梦想。如果一切都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我相信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但现实不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所以,我认为真正决定了一切的是环境和关系。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他们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以及时代背景下的各种考量,我们或许能够更全面地看待他们之间纷扰的事情。我希望我的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以及那些已经过去的声音。你知道吗?我们今天所处的地球,它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选择成为改变这个世界的一个力量。你可以选择站在权力背后的角落,看着别人努力工作;或者,你可以选择站在前沿,用你的勇气和智慧,为这个世界带来变革。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小小演讲,但是它包含着深刻意义——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你现在就能开始行动起来,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你的声音听到更多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