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下,汉十一年,一代名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这一幕如同自然界中的秋风扫落叶,无声却无情。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因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
时光倒流至汉六年十月,他曾因为这次谋反而未能成功。不过,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而朝内空虚。韩信见机不可失,暗中给陈豨送信,以图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
然而,他没有严格保密工作。在准备过程中,他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那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将此事偷偷告知朝廷。鉴于韩信威名赫赫,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但幸运的是,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并推崇韩信军事才能的人物,又似乎注定要毁灭这匹千里马。
萧何定计,用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消息作为借口,让百官进宫朝贺。当半信半疑的韩信刚进入宫殿,就被武士们捆绑起来。不需要等待刘邦回来的命令,也不需经过司法程序,就在长乐宫钟室的一瞬间,一代英雄身首异处。
对于那些遗言,我们臃肿而复杂的地球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即便内容已繁重,再多几行字又有何妨?尤其是当那个人物如此卓越,没有理由不记载。在人生最后极有限定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一种最自然不过的情感反应。当初若听从蒯通之言,或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掌控命运的人。但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在建立盖世功勋的大丈夫即将消逝时,被一个女子所杀,这更让他感到愤怒与绝望,如同迷信天命一般,他长叹一声,将一切归咎于天意,然后黯然离去……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记述虽然没有做到完全客观公允,却还是比较客观和公允。他写了刘邦宽宏大量和粗鄙言行,以及项羽残暴和英勇;但即使这样,还有人认为他对项羽有歪曲英雄嫌疑。而对于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占篇幅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他用浓墨重彩描绘了韩 信的赫赫武功,对其功成名就直至谋反被杀则只是简短提及,可见太史公对他的欣赏之情,或许有人认为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则当然要重点记述,但对于天下已定无事可记,则应该简单、平淡。此话虽有理,其实并不尽然。如果再缺乏良知,便可以往里面添油加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那么整个故事就会变成人人得而诛之的一个乱臣贼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迁以“太史公日”开头,对人物进行总体评价:“假令韓 信學道谦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我爱尊敬他的这一评价,但无法认同。我认为韓 信走向最後悲劇结局主要是由劉邦以及當時環境所導致。“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想像,有劉邦坐天下的結局,无论韓 信如何選擇,都將無法避免悲劇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