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虏南倭,明朝嘉靖帝年间,我国南北边疆的两大外患。北虏指的是北部的蒙古,南倭指的是东南沿海的倭寇。在这段时间里,全中国上下都为之忧虑,其面对外患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明朝积存的问题。
北元残余力量逃往后,是为鞑靼和瓦剌二部,其中瓦剌成为中国北疆最大威胁。瓦剌汗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入侵土木堡,这是土木堡之变。此后百年的内斗,鞑靼重夺主宰地位,俺答脱颖而出,在大明嘉靖年间独立建国,并威胁中原。
嘉靖二十五年(1546),俺答称汗并遣使议和求通贡市,但世宗屡次拒绝。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俺答兵迫大同,此乃庚戌之变。俺答以武力逼使明廷同意开市,但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方始边境平静。
隆庆四年(1570),俺达救孙儿汉那吉,与明朝开始和谈,并于次年达成协议,被封为顺义王,同时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这一时期被称作“俺达封贡”,双方之间开始了正常交往与经济贸易,使得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
至此,“北虏”问题告一段落,而这一换取了百年的和平,一直到满清崛起时再次出现九边烽烟。
“南倭”则是由于宣宗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勘合贸易与日本进行贸易。但在嘉靖二年爆发宁波之乱,加上葡萄牙人入侵屯门、西草湾等事件之后,对外贸易被中断,导致沿海治安危机不断发生,最终演变为海盗活动,有如汪直这样的中国人也参与其中。
最终,由胡宗宪、戚继光与俞大猷等名将努力解决,以至于到了隆庆末年,“南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北虏”还是“南倭”,都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影响,但最终通过调整策略,如打开海禁、“俺达封贡”,这些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使我国获得了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