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哪些事儿崇祯皇帝南迁能否挽回末日恐怕民心已失

0

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重振国运。然而,朝中党争依旧激烈,加之民间灾害频发、百姓忍耐力耗尽,最终多地爆发起义。明朝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其灭亡已是时间问题。当时,如果崇祯皇帝想挽救明朝,他是否能采取南迁救国的策略呢?历史上有过类似的做法,但对于崇祯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崇祯皇帝曾经不是被吊死煤山,而是一次“南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行为。在下文中,我们使用“南迁”这个更为中性的词语来描述这一事件。很多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南迁,即使条件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偏安江左”的政治实体。

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成功案例,如赵构的南迁建立了宋朝,司马睿的南迁则奠定了晋朝。这使得有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这种路径,也可能建立起名为“南明”的政权。

相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那一段时期,“假如”是由崇祯皇帝主导,那么他的政权将显得更加合理和说服力。而朱由崧所建政权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其缺乏足够的人望;另一方面,当时便出现了一件太子假冒事件,这表明当时很多人对朱由崧统治持怀疑态度,即便他声称自己是真太子也不受欢迎。

如果当初是在崇祯手里进行,那么诸多人的称帝行为就不会发生,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争夺领导地位,因此整个区域内的情势将更加稳定和强大。

尽管如此,这些推测虽然美妙却不切实际。即使若真的能够通过亲自移往南方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仍然无法摆脱最重要的问题——民心问题。

事实上,大明走向末路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失去民心的地步。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边疆看。大约自袁绍焕被杀之后,将领们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论何时都担心着自己的命运因此而受到威胁,所以他们纷纷投降满清或是不愿意抵抗。而那些未投降者,并非因为他们信任并支持著尊上的统治,而是在民族气节驱使下坚决抵抗,不愿意接受投敌作为一种耻辱或丢脸的事情的事实提醒我们,他们的心灵早已离开了中央政府的掌控范围。

其次,在中央政府内部也同样存在离心倾向。两个具体例证展示出这一点。一是由于财政困难严重,无力筹集军费,因此要求大家捐款;甚至后宫也献出了宝贵首饰用于战争。但结果,却只有极少数响应。这并不仅仅因为人们无钱,而更多的是因为人们不信任着中央政府,不相信这笔资金会被有效利用。一旦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大臣们几乎同时逃散,只剩下孤独的天子一人留守京城,这两件事物清楚地证明:官僚体系早已丧失对当前局势产生影响力的能力,只等待机会随波逐流而去寻求新的保护伞。此外,还有许多高级官员直接跑向李自成,以此表达他们对现行政策及领导者的绝望与背叛。

第三,从士族阶层看,对于那些衣冠流离的人来说,他们来自北方的大量移居到新的地方。如果要用这种方式去改变现状,那么这些士族是否会跟随着一起转移呢?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有可能他们选择归顺农民起义军,有可能与新地区中的其他士族产生矛盾,不愿意搬家至新地点。

最后,在普通百姓群体中,对于忠诚给予国家效忠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日益增长税收压力的反感越来越深厚。大部分平凡百姓宁愿追随像李自成这样的人物,他们带来了某种形式上的解放和个人利益提升,而不是继续承受着沉重负担下的苦难生活。

总结起来,可以看到,即便采取极端措施,比如亲身前往较安全的地方以尝试恢复秩序,且设立一个新的支柱以巩固力量,但是这些努力都无法克服最根本的问题——人民的心灵已经完全迷失方向,并且彻底否定了任何关于中央帝国恢复计划的一切可能性。在这样悲观的情况下,与其期待实现奇迹,或许应该考虑更实际、更温柔一些的手段,以缓解紧张关系并寻找真正可行性方案。但遗憾的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行动能够阻止命运迅速落幕。在那片古老而又动荡的大陆上,被称作中国的大梦终于结束,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永恒的话题以及深邃思考空间,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历史、探索未来的一份宝贵资源。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