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不许官员买房的政策如同一道坚固的城墙,禁止所有官员在工作之地建造房产。若有发现旗人在工作所在地购房,当地官员有责任向朝廷举报,如不举报,一旦查出,跟着买房人一起受处分。
唐朝曾推行一种持续了一千多年的限购政策,“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已亲邻买卖。”(《唐会要》卷85)全国各地的地皮和房产想出售,都必须先问亲戚和邻居。此后,五代十国规定卖房时需先问四邻和族人是否愿意购买,如果他们都不愿或者出的价太低,你才能将房屋出售给其他人。宋朝则规定了更为细致的征求意见顺序:首先询问族人,再询问四邻。
如果你未经亲邻同意而销售房屋,亲邻可以在一年内向官府告状,要求以原价赎回,并重新出售。这类规定旨在保护当时的宗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是宗族制度,一切不动产个人与族人共有,因此出售房屋前必须征求叔伯兄弟同意,以维护家族利益并减少内部纠纷。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颁布令:“现任京朝官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购置产业。”这项措施限制了兼并,同时平衡住房市场供需,让老百姓也有机会购买到住宅。
至于政府如何处理土地交易,在宋朝时期称为“实封投状”,即公布地块底价,有意购买者写上能出的最高价格,然后投入指定箱子,最终公开比较高价者可获得土地。
明清两代进一步扩展了不许官员买房的政策,使其适用于所有官方职位。而对于违反此规则的人,将受到打五十大板、开除公职以及没收其私宅等严厉惩罚。此外,对旗人的行为也进行了相似的限制,即便是旗人们亦不得在任职地点购买任何物业,如被发现,将面临拍卖财产归还祖籍地方,并对地方官失察负责者的处分。明太祖朱元璋试图通过提供公共住宿解决贫困问题,但最终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导致租金上涨,这个目标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