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晋朝历史中的科举试题惊现拿破仑身影(图)

0

在晋朝历史的背景下,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文化盛事。从隋炀帝时期开始,这一制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被学校教育所取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核了无数杰出人才,同时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和趣闻轶事。

在那个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考生的身份确认主要依靠文字描述。清代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于监考时查验学生年龄、面貌等信息非常严格。在名册中,将那些缺乏浓密须发的人描写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所有长胡须的学生。一位不满学生反驳说:“您难道不知道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吗?”该生还以颜色回应:“按照您的解释,《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裸体地走过宋国?”

随着科举制度改革,一些题目开始涉及历史和比较中西方史事。据说,有一次有一道题叫做《项羽拿破仑论》,但大多数考生都不知道“拿破仑”是谁。这让他们不得不在文章开头提前引入话题:“项羽能拔山河,却不能单独拿住车轮。”然后,他们继续分析:“既然车轮已被摧毁,它应该轻得像草一样,即使普通人也能把它拿起来,更何况是一个英雄?使用英雄来处理这种事情,就是浪费英雄,让强者失去施展机会,其力量无法得到发挥,其影响力也不明显,不正好体现出识别人才和善用人的智慧吗?”

乌尔恭额巡抚曾亲自到书院监督考试,当他看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夺食物时,他皱眉说道:“这群人就像是老鼠。”其中一名学子即刻想到了一个相似句式回敬他:“虽然鼠类大小各异,但它们统称为老鼠;同样,龟虽有雌雄,但它们家族名称相同。”

为了激励民众学习并重视人才培养,在清朝设立了一项规定:每个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参加更高级别考试。但是在某个偏远地区的一次考试中,只有三个孩子报名前来,其中一个只写下“且去”,另一个只是复制试卷内容,而第三个则什么都不写。这场景让主考官感到困惑,最终决定将第一个人(尽管只写了两字)评为第一,因为他的简洁表达可能暗示着丰富的知识储备;第二个人(因为准确复制试卷内容)的成绩排名第二,以此证明其能力可观;最后一个人由于行事谨慎,没有轻易作答,被列为第三。

尽管这些故事是否基于真实事件无法证实,但它们展示出了科举系统所承载的情感和智慧,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如果没有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个过程太乏味无聊,不足以塑造这样丰富而深邃的一个文明体系。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