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在位期间尤其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的大规模开拓西北边疆和提供粮秣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不仅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还在关中大力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从而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在这短暂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工程,其中包括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众多农田水利设施。
其中,龙首渠由庄熊羆提议并得到皇帝采纳,在自征县向南开挖,由于土质疏松采用了井渠结构,最深达40多丈。尽管因塌方问题效果并不显著,但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渠技术。而六辅渲主持人倪宽还规定了一套“水令”,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一种用水制度。
白渠则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并主持,其发源于谷口,流经池阳、高陵、栎阳后注入至潼关附近的黄河,是一条长度约200里的灌溉工程,对于郑国及周围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这些地方成为高产区,并被民歌赞颂。
成国渠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建造时间和负责人,但据推测也是在武帝时期建立,它以山溪为源头,从郿县流经扶风县东南及兴平县东南后汇入蒙茏苑中的蒙茏 渔道。成国 渔道较小但影响深远,是三大支系之一。
除了这些著名项目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小型灌溃工事,如灵轵[zhǐ纸] 渔道 和 [wéi违] 渔道,它们使用来自南山山溪的小型溪流作为补充来维持整个系统。此类工作使得这一时期构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支系:泾水引泾 系;沧海引沧 系;洛 水引洛 系。这一系列项目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