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中的徐光启与小站稻的故事(图)

0

在我国古代,明朝十大著名战争中,科学家徐光启与小站稻的故事颇具意义。据史料记载,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其基础得益于屯田种稻的实践。早在宋、辽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而宋太宗则赞同并实施了此举。在元代,这项政策得到了继续推行。

明朝是屯田得到更大发展的时期。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和大量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而弘治元年(1488),丘浚提议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以化斥卤为良田。此外,在万历二十五年春天,有户部奏请天津巡抚万世德关于开垦天津沿海一带之事,该计划旨在招募军民进行耕作,并允许他们自备工本尽力开种,同时官府给予印照以鼓励。

转眼间,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他见葛沽、白塘口等地因水土条件而难以耕作,便认为只要有水利,就能肥沃。他于是在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成功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他陆续开发了更多地区采用江南围田耕作方法,即所谓“十字围”。

围田的设计是将土地分为十个部分,以防止洪水泛滥,并利用海河潮汐灌溉,使土壤盐分降低。这一方法适用于低洼且地表水丰富的地方,如华长卿诗中所描述:“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

当时,由于南方士兵善于耕作,因此留下来的士兵被鼓励参与屯田工作,并辅以右卫军人二千三百余名,从而每年的收入达到美谷盖二万石有奇。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经济,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传播。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因修《历书》遭受批评,被迫离开京城前往天津。在那里,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将开垦、水利和荒政三方面的心得总结成《农政全书》。他首先发现大量荒废的地皮,只要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高产粮食基地。他购买20顷荒地,用来试验新技术,最终成功引入优良的南方稻米種植,並採用圍堰技術防止洪涝,同时利用潮汐進行灌溉。

他的经验包括一种称为倒茬轮作制度,即棉花和糙米轮流栽培,每隔一年换一次品種,这样可以节约用水并保持土地肥沃。他还深入研究如何改造盐碱土层,以及根据不同地区施用不同的肥料,这些都是对当时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一步。

随着后金对辽东不断增强压力,大量难民逃往北京,而这也导致了对天津周边土地使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再次有人提出进行屯田。这次运动由巡按御史张慎言主导,他建议利用这片空置的大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提供各种支持措施,如官方提供牛羊及其他工具至需要的人,以及政府会支付一定比例租金给这些农夫们。一时间,“屯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仅解决了社会上的就业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受过教育但没有出仕机会的人才,为国家增加了一定的税收来源。

最终,小站稻不仅改变了当地经济面貌,而且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一段佳话,对后世影响深远。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