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自少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入仕,他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后,他先后历任侍讲、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并兼任兵部尚书。在五朝中,他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被称为“三杨”。他以“学行”见长,并曾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裁。
然而,由于其子杨稷杀人案的牵连,他被迫致仕归乡。在家中,他忧虑患病,最终在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享壽八十岁。他被赠予左柱国、太师之职,并谥号“文贞”。
早年的经历显示出他的坚韧不拔与智慧。当他一岁时失去父亲,其母改嫁罗性后,他又一次地恢复了自己的家族姓氏。这段经历展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对家族血脈的尊重。
在建文时期,当王叔英推荐他修撰《明太祖实录》时,尽管吏部尚书张紞对他的答卷有所质疑,但最终因其才华横溢而获得第一名的位置。此后的几十年间,他深刻理解到权力斗争与个人忠诚之间的微妙平衡,在不同的朝代中不断地调整策略,以维持国家稳定。
当朱棣即位成为明成祖时,即便面临着宫廷斗争和外敌威胁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冷静,对待事务处理得体。他曾多次向朱棣进言,使得许多重要决策得到推迟或修改,这些举动都反映出他作为官员的一种谨慎态度,以及对于皇权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
在仁宗时代,一系列事件发生,让人们开始怀疑是否有人试图篡夺皇权。而当仁宗问及此事时,无论是蹇义还是其他大臣,都避而不谈,而只有杨士奇敢于直言:“陛下仍然如旧,我等之过错。”这一点显示出了他的勇气与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责任感的强烈意识。
尽管如此,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生活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可预测的。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不论是内心挣扎还是外界压力,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大局的人才能幸存下来。而对于像杨士奇这样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要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还要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做出正确选择——这是一场无尽挑战,也是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