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的继承权展开。两位皇子各自拥有一定的支持者,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朝廷大臣依据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传统原则,大多倾向于拥护皇长子。然而,明神宗却偏爱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并有意立他为太子,这一举措遭到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
此事引发了一系列流言蜚语,其中包括神宗与郑贵妃曾在大高玄殿祷神盟誓,将朱常洵立为太子的承诺。这些流言影响了朝中的态度,大臣们纷纷提出尽早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要求,他们通过奏折累计数百上千,上书指责后宫干政,对郑贵妃持有批评态度。
尽管如此,明神宗仍然推迟了册封,并以“东宫年幼”为由延期至万历十九年再次考虑。不过,当首辅申时行提议准备册封时,被明神宗以不准奏扰为由罚禄三月。随后,申时行被迫辞职返家,其名誉扫地。
这场国本之争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妥协收尾。在整个过程中,大臣们不断上疏反对,而宦官们也利用这一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大臣们的压力和宦官的影响最终迫使明神宗接受了众人的意见,但他一直未能完全放弃对郑贵妃及其所生的儿子的偏爱。
此外,此期间还发生过三王并封之礼,即将三个兄弟同时封王,以备未来择善者做储君。但这一计划因触犯到当时的人心而最终没有实施。这场关于国家根本(国本)的辩论,不仅考验着帝国内部政治结构,还揭示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大帝国背后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