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事儿的奇缘徐光启与十字围稻田之谜(图)

0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徐光启与利玛窦是两位杰出的学者,他们对中国农业的贡献至关重要。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屯田种稻为小站稻的种植奠定了基础,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当时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元代继续这一做法,并且到了明代,这一活动得到了更大发展。

明永乐二年,成祖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大量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而弘治元年丘浚又提议,在华北滨海平原广行水利,以化斥卤而为良田。万历二十五年春,户部奏请天津巡抚万世德关于开垦事宜,其中指出天津沿海一带地质条件适合种植嘉禾,并鼓励军民共同参与开垦工作。此后,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他见到葛沽和白塘口等地荒废之地,便提出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

这段期间,他们采用了江南围田耕作方法,将其称为“十字围”。这种方式使得土壤盐分降低,同时利用海河的一日两潮进行灌溉和排水,使土壤更加肥沃。这一技术对于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尤为适用。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不仅研究改造盐渍土,还深入研究因地施肥。他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最终完成了南稻北移。在天启初期,由于百万难民涌入京师,加剧了京师和辽东战场之间物资供给问题,再次出现了屯田热潮。

此外,在这个时代,有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开垦方法,如官种、佃种、民种、军種以及屯種,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优势。这些创新措施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此外,“屯学”制度也被设立起来,为国增谷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人才,让他们在农村生活中学习耕作技艺,从而实现教育与劳动结合。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