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历史趣事西游记吴承恩的反复创作之旅

0

吴承恩,一个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年轻人,其父亲吴锐以乐观豁达著称,倡导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然而,他不希望儿子跟自己一样平凡,便给他起名为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代表着父亲对他的期望,即将来能够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成为流芳百世的忠臣。

在少年时期,吴承恩展现出了超群脱俗的才能。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般文章能过目成诵。他从两三岁就能读诗,并在六岁入私塾学习。老师的教导使他学业进步迅速,在乡里因才华而闻名,被人们看好未来会有所成就。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四书五经”失去兴趣,而是更喜欢阅读神仙鬼怪和狐妖猴精等奇异故事。

这份爱好为他日后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基础。听闻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神话故事,他沉醉其中,有时连续几天无法自拔。在青春期,他仍然保持这种兴趣,并养成了狂放不羁、轻视世俗品德的性格,这让他的父亲感到十分焦虑。

尽管如此,当吴承恩二十岁结婚并且开始重拾“四书五经”,重新取得科举生的资格时,全家都感到欣慰。但他的科考成绩远未如同朋友们那般辉煌,最终落第。这次失败,对他的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久之后,他父亲逝世,使得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游记》的作者开始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及其黑暗社会面的残酷。在品尝人生酸甜苦辣之后,吴承恩变得更加清醒和深沉地思考社会问题,并用志怪小说表达内心不满。在与残酷现实斗争中,他怀着热情,用自己的血泪编织了永恒传说——《西游记》。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