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意外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这块窑砖上的名字记录了负责制造官员的姓名,质量问题可以迅速追踪到责任者。明朝对“豆腐渣”工程的危害有着深刻认识。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这块青色窑砖睡在东南角600多年,却一直被忽视,因为它看起来平凡无奇。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则是清朝咸丰年间留下的。
这块明朝窑砖见证了长沙6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它完好无损,是一件难得的文物。“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幸事之一。
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但到了明初已显得陈旧不堪。在洪武五年(1372年),邱广主持大规模修缮工作,将土城墙改为石砖结构。这次修缮中使用了这种刻有官员名字和生产日期的官方印记,以确保质量和责任制。每个工匠都清楚谁生产哪些材料,以及他们是否符合标准。
为什么这些字迹如此重要?它们证明了当时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官僚体系。而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们也提供了一种回望过去、了解传统建筑技术的手段。此外,如果市民或游客能在古老的地面上找到更多这样的珍贵遗迹,他们将得到奖励。
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隋唐时期与现代有什么联系?根据冯建平考证,当时長沙古城墙西边接湘江,而东边从浏城桥延伸到天心阁附近;南侧从今日南门口开始,而北侧则位于潮宗街与营盘路之间。在宋代,该区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格局,最终确定范围以南止于城市之下,以北止于湘春路,以东临龙伏山,以西临湘江。但随着时代变迁,在光绪末期和民国初期,部分 城市居民要求拆除这些旧址以便扩张城市空间,此举遭到了反对的声音,并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如天心阁周围的小段仍然保存下来作为遗产。
但也有抵抗的声音,比如湖南省名士曹典球,他坚决反对拆除并且慷慨地表示愿意陪葬。他的话语感动了许多人,最终政府决定保留那片小小的地界而不是完全消失,那里现在成为了我们探索过去、理解现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