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和魏忠贤的名字,众人皆知,一个秦朝时期的,一個明朝时期的。然而,赵高并不像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那樣,是純粹的“宦官”一詞。在赵高時代,這個稱呼可能存在,但也許它代表的是另一個意思,一種官職。這兩個人中,有一個能篡改遺詔獨攬大權,而另一個雖然曾經權倾朝野,但最終被罷黜。為什麼這兩個人之間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李開元先生在《秦崩》一書中已經考證過,赵高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宦官,並且史記中也無直接記載關於他是宦官的事實。這種說法起源於東漢時期,那時皇帝為了對付外戚們(以梁冀為代表)的跋扈而使用宦官,以此來對抗他們。但由於宦官專權惑亂朝政,這種誤解就延續至今。
與此相比,赵高和魏忠賢之間還有一個顯著差異:能力上的巨大落差。儘管赵高是一位小人物,他卻擁有眼界和氣魄,在始皇時即成為其信任的心腹之一車府令(負責駕馭皇帝馬車),即使遭到罪狀也不死刑反而復歸原職。而在始皇逝世後,他果斷地識別當時局勢,用言語說服胡亥和李斯,使得自己在秦二世上位期間占據主導地位。
我們可以從史書中感受到對蒙毅、蒙恬等股肱之臣悲痛的情緒,因為始皇從未無故殺害過功臣。但是,即便如此,仍不能說他完全沒有才華或能力;否則,他不會完成這樣的大事。
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他曾是胡亥的教師,以及二人私交甚深,因此能夠說服胡亥。他不僅具備法律和書法方面的人才,更是一名當代精英。
相較之下,魏忠賢雖然一度權力橫溢,但他的成就更多地源自機遇,而不是真正的能力。他早年经历包括无赖生活,没有文化,只因自宫入宮後終成太監,並且出賣恩人上台,与客氏狼狽为奸。他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机会,但更大的原因是在明末黨爭背景下東林黨獨大,其它三党无路可走而投靠魏忠賢成為阉黨。
況且當時的君主崇祯,是百年難遇的一位木匠天才,其个人能力与赵高实则不遑多让。在崇禎元年的表现中,我们看到魏忠贤如何如同孩子般被玩弄,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几个月内便败北。这自然也要考虑到当时明朝政策,不可能出现汉唐时代那么严重的宦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