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洪武帝朱元璋创立了都司卫所,这是一种军事机构,其最初名称为都司和行都卫,后于洪武八年更名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和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直至宣德年间才逐渐固定下来。明朝全国共设有十六个都司和五个行都司,以及二留守 司。在十三个布政使司中,每一地均设有一处总辖权的机构。
这些机构分散在全国各地,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边境安全、防御外敌侵犯,同时也参与内政管理。山东的济南府、浙江的杭州府、江西的南昌府等都是被选定作为这类机构所在地之一。而每一个地区下属多个卫所,由此可见其覆盖面广泛。
除此之外,还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大宁,都指挥使驻扎在大宁卫,并辖治河北长城以北及辽宁西拉木伦河以南区域;永乐元年,该部队迁往保定府;辽东则驻扎于定辽中卫,并管辖今日的大部分辽宁地区。
而“边境海疆”区域,则设置了“行”字头的组织,如陕西行都司位于甘州卫,山西行则位于大同府,以此类推。这些地方性的组织负责辅助本省所有军事力量,并管理一些附属于自己的一些小型军事单位。
除了这些正规军事设施之外,还存在着专门保护皇陵安全的留守势力,有如安徽凤阳府下的中都会留守与湖广承天府下的兴都会留守,他们分别负责凤阳八座皇家陵墓以及显陵区内的一些防御工作。这两者均由特别任命的人物领导,被称作留守官员或将领。
总结来说,都 司与其相关联的小型单位即千户所,是明代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军事组成部分,他们直接隶属于京师五军总督办公室并且统治各地众多的小型精锐部队,即千户所,大量百户及旗兵。此外,还有屯田千户所与群牧千户所以主农牧生活,但品级相当于其他类型。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地方性实土所有制从原先只涉及到民兵训练和征战后归还土地,现在不仅需要处理日常生活问题,而且要进行农业生产来支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没有正式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性实土所有制便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既包含了国家职能又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乡村社会结构体制形式,不再只是简单的一个纯粹军事组织,而是包括了大量平民百姓共同居住的地方,使得这种体系更加稳固。但到了末期时期,由于连续不断的问题导致这种制度最终崩溃,失去了维护国家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