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愿承认刘伯温为儒者?明朱常洛死后福王为什么未继位?
在中国历史上,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一个独特现象。这种文化催生了对智慧人物的崇拜,其中诸葛亮和刘伯温是两大偶像。在神化传说中,他们被描绘得几乎超越人类,拥有预知未来、呼风唤雨等神迹。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时指出,他“多智而近妖”,同样,刘伯温也被后世神化到“多智而近怪”的地步。
那么,历史上的真实刘伯温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除了那些离奇怪诞的传说之外,真正的刘伯温是一个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人物。他出身于江浙地区的一个读书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并且特别聪明,被老师称赞有着非凡的才华。他的经历包括参加元朝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以及担任县丞等官职。
然而,在元朝末年,这个衰朽政权使得吏治大坏,大量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困扰着民众。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刘伯温最终只能抑郁求退,不满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直到他遇到了朱元璋,当时朱部队攻占了处州(今浙江丽水),由于在故乡声望较高,被送到应天去见朱元璋。尽管他曾经提出了关于如何统一天下的建议,但最终还是选择加入了朱部队,为其提供策略和帮助,最终成为了明初的一位重要谋臣之一。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人认为即便是在新朝建立之后,他作为儒家的知识分子仍然面临着挑战,因为在新的皇帝手下讨生活并不容易。在他晚年的生活中,他先后几次受封,又几次被打发回乡,这反映出伴君工作确实是一件危险性极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