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明朝海禁长达200余年,是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落后的关键因素。明初,海禁实行得更为全面和持久;到了明末,海禁又不断重申。因此,明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实施大规模、持续的海禁时代。明朝的这项政策给予了中国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开启了国民走向自满和自大的道路,也标志着我们在全球潮流中的落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对商业的相对宽容转变为前所未有的抑制农耕政策,并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推行了“片甲不得下海”的极端措施。这一决策无疑切断了沿岸居民生计之路,因此违抗此令的人们时有发生。朱元璋不断颁布更为严格的海禁命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等,每隔两三年就要重新强调禁止出航。
《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显示,朱元璋多次发布这样的命令,从洪武十四到三十年的间隔期间都曾经历过。此外,《万历野获编》中提到:“连绵数百年的战争,使得国家财政困顿”,也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经济上的艰难与紧张。而对于这些挑战,人们只能选择私自出海,这不仅导致大量人民沦为盗匪,还加剧了社会矛盾。
然而,在这个封闭而混乱的情况下,一些外来使者如利玛窦能够进入中国,他们发现这样的一种“朝贡”实际上是由一个帝国向其他国家支付赠品,以换取安宁。这正表征了一种深层次的失衡,而这背后的原因恰恰是由于长时间以来忽视了解放其内部潜力的资源进行国际交流,以及关闭自己于世界之门。
从宋元时期开始,中国一直领先于西方文明,但随着朱元璋执政期间对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采取压制态度,加上连续200余年的严厉监管,最终导致我们失去了与现代化潮流同步前进的地位。在那段时间里,当西方国家正在新航线探索并扩展殖民地的时候,我们却仍然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只有少数城市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总结来说,这一历史脉络展示出一个悲哀的情景——我们的国家错失了一段宝贵的交往机遇,让我们成为被世界超越者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文化精神变得僵硬与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