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自缢真的是君王死社稷?专家:别过度赞美了,第一个想要逃离的其实是他。历来提及崇祯皇帝朱由检,人们往往怀抱深深的同情之心。其原因主要有二:一为崇祯遭遇非议;二为崇祯体现了天子守卫国门,君王牺牲于社稷。除此之外,那些在上吊前所说的感人的话语,更是让无数人感动不已。这一切听起来多么令人动容!然而,这并非历史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当李自成攻入山西时,崇祯成为大明宫廷中第一个急欲逃脱的人,他向何处奔去?正是那有“陪都”之称的南京。在二月十日的一次朝会上,崇祯表达了迁都南京的意愿尽管显而易见这是一条高明策略,但却遭到了众多大臣强烈反对,大臣们竟然主张“愿随太子南下”等言论。
听闻这些意见后,崇祯既愤怒又悲伤、绝望沉默良久之后,他做出了生涯中最后一次重大决断:“诸位臣子从前所言若何?今国家至此,无一人能担起忠臣义士之责,为朝廷分忧?”在1643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当李自成起义军杀入北京城时,崇祯帝手持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阻挡,然后转向齐化门(即朝阳门),但成国公朱纯臣关闭了城门,不予接纳。此后,他们转向安定门,那里守军已经溃散,大门紧锁,即使太监用利斧也无法劈开。
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在重返皇宫后发现城外已经笼罩在火光之中。这时天色将曦,此刻召集百官鸣钟,却没有一人前来。当地民众目睹这一切,而史书记载说,在景山歪脖树下,孤独且光着左脚只穿右红鞋的崇祯帝最终选择了自缢身亡。那一年,他仅仅33岁。而我们知道真正导致他未能逃出,是因为敌军进逼得异常迅速,将整个城市包围,最终只能找到煤山这个相对较少敌人的地方寻求死亡。
历史总是以一种复杂的情绪和视角展开,让我们一起探索好看元朝历史中的奇迹与悲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