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381年的冬季,明朝军队的进攻席卷云南之时,一名年幼的男孩马三宝,被无意中卷入战乱,被迫成为太监,并被分配到朱棣的府中。在靖难之变中,马三宝以忠诚和勇气为燕王朱棣立下了不朽功勋,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1404年,朱棣为了避免马姓名字登上高位,便赐予他新的名字——郑和,并任命其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这份新名字预示着将要书写一段辉煌历史。朱棣安排郑和出海航行,不仅是寻找失散的建文帝,更是为了展现中国文化与技术的威望,同时传播“以和为贵”的中华礼仪,以及“天下为公”的理念。这类远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如汉朝的大型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或唐朝吸引众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先进知识。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首次踏足西洋,却在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遭遇内乱,他巧妙地化解了误会,让对方误认为自己是东王援军,而非真实身份。不过,这次事件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海外环境复杂多变,也锻炼了他的外交手腕。
明初,将婆罗(今文莱)作为界线,将东称东洋、西称西洋,因此对印度洋及周边地区有着特定的称呼。而随后六次下西洋的旅程,使得郑和访问并加深了解了超过30个国家,加强了与这些国家之间友好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那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正是由郑和指挥。
然而,在这二十八年的旅行期间,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发生,即在斯里兰卡进行的一场防御性作战。这也凸显出郑和更多地扮演的是一个传播者,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种“以平为贵”的精神,以及中华文明中的“四海一家”理念。他所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以其组织方式在当时世界占据重要地位,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舰队之一。
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说:“明代海军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要优秀,即使是在同时代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也无法与之相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