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381年的冬季,明朝军队的进攻云南之际,一名年幼的男孩马三宝遭到了掳取,被迫进入明朝的军营。随后,他被阉割成太监,并被分配给朱棣的府中。在靖难之变中,马三宝以卓越的才能为燕王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404年,朱棣认为马姓不适合担任高位,便赐予马三宝新名——郑和,并将其晋升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这一名字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探险,其背后的目的远超寻找建文帝。一方面是为了扩展中国对外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友好往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示中国文化和科技,对外传播中华文明。这种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如汉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唐朝吸引众多国民留学生等,都体现了强盛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种传统做法。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踏足西洋时,却因误会在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遭遇挫折。在那里,他被当地西王误认为是东王派来的援军,最终导致170人惨死。事后,当西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致歉时,郑和选择原谅,以免影响未来的行程。
由于婆罗(今文莱)成为明朝与其他地区界限所在地,因此过去称作南海、西南海的地方,被重新定义为东洋、西洋。而暹罗湾中的水域,则被称作涨海。此后,朱棣曾命令郑和进行六次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将船队送达非洲沿岸及印度洋诸多国家,与这些地方建立了友好关系。据印尼学者观点,该舰队曾是世界上最具威力的海上特混舰队之一,而二十八年的航行过程中,只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发生,那是在无奈情况下的防御战役。
这不仅显示了郑和作为传播平和使者的角色,同时也体现出了“以礼相待”、“天下一家”的中华理念。他所率领的大型船队,不仅组织严密,而且充满战斗力,在当时全球范围内堪称独树一帜,即便连同时代所有欧洲国家联手也不得不承认其实力超群。
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经过全面的研究,对这一历史阶段发表评论:“明代海军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更胜一筹,即使包括同一时代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也无法与之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