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乘坐列车穿梭于北京站时,我们总能从窗外的车窗望去,看到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内城东南角楼,唯一留存至今的内城角楼。如果回溯到一百多年前,当你站在这座角楼上向外看,你会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那里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出口的一处重要地点。向着城内看,也是一片水景,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如同一条翡翠项链,被北京人称为“泡子河”。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上的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奇异建筑,它们结构和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极品代表作之一。其实,在明清时代,北京内、外城还有一共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仅有装饰作用,还驻扎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箭楼,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两个角楼最大。
随着岁月流逝,其余七座角楼或毁于雷电与战火,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中被拆除。现存内城东南角楼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永乐皇帝修筑北京的时候,由于限于财力、物力、时间,它们并未完全完工。在正统元年复命修筑京师九门 城樓之后,在次年的正月开始施工。这就是关于北京内城有角楼确切记载。
此后历代,对这些重要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缮,如乾隆皇帝曾对所有 城堡 进行大规模修葺或重建。而这段历史也体现在它们经历了维护与彩绘。此地勾勒出突出市墙方形台座上的曲尺形建築——北边为长39.45米,有12个箭孔,是国内现存最众且方向最多的箭塔。
1981~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此处,并恢复了其旧貌,并设立保管所筹备展览,现在已对社会开放游览。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重要漕运码头之一,这里的照片拍摄者可能是名叫查尔德的一个德国摄影师,他拍摄的是1875~1878年的场景,与苏州水乡相似,但没有画中那位独特的地标——北边内部东南大型红色琉璃制成的人字形状石桥及白色砖瓦铺就的大理石道路以及旁边用红色木材做成的大门等建筑物,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漕运是元朝至清朝三代最主要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地区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水路交通成本低效率高成为国家间贸易的手段。在元末明初,大量粮食通过运往京师。光绪二十六年的改革后,大部分粮食改由机动船只和铁路转运,不再依赖传统漕运系统,使得这一千五百年的漕运历史逐渐淡出历史书页。
每当夜幕降临,当灯火辉煌照耀下,这些遗迹仿佛又活跃起来,让人们怀念那些已经逝去却无法忘怀的事物。当我们走在这里,每一步踏过都是对过去深情致敬,每一次仰望天空,都让心灵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宁静与平和。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一如既往地,我们仍然需要保护这些珍贵而宝贵的地方,让它们继续见证着我们的生活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