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探秘元朝灭亡背后的古老北京话遗迹

0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多种表达。原来以为这些词汇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实际上,这些都是燕赵一地自有的古老语言,颇为有趣。

父亲提到:“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大,有一个是别(平声)—后两个方言谁还记得?”父母称呼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而这两词在当时确实存在,但作为亲昵称呼,随着时间推移应该逐渐消失了吧?

代替人说话被称作“挂搭僧”,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明白就叫“乌卢班”—这个词汇我从未听说过。若话语不诚恳,则被形容为“溜达”—这类表达现在也已经很少使用了。

对某人的态度漠然,被称作“臊不答的”——这个用法虽然出自北方,也偶尔会听到。对于事情不上紧,即无所谓,不急切,就被形容为“疲不痴”——这种用法今天依旧广泛使用。

物品久新则被赞美,而物品陈旧则被称作“曹”。比如水杯倒满后,如果再继续倒水,都说已经溜沿了。此外,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浮溜浮溜的”。

如果头部和尾部都不齐整,就会被形容为“齐骨都”,完全无法理解。而且,对于东西并不整齐、零乱无章,就会用到这样的描述。这让人想起过去,那些水桶总是以其名称"稍"来命名;至于老鼠夜间磨牙,则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夜磨子"。

最后,我询问北京人是否知道这一系列古老语言中的每个字义和含义。在探索这些遗留下来的语言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往日生活的情景,以及那些曾经流行的话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