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大通桥畔曾是晋朝后继承的重要漕运码头唐宋两代更是物品繁荣之地(图)

0

1952年拆除的小巧外城西南角楼,仅有12个箭孔。在我们乘坐列车即将进入北京站时,我们总能从左侧车窗看到窗外城墙上那座雄伟的曲尺形箭楼,这就是北京内外城八个角楼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内城东南角楼。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登上这座角楼向城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还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的出口。向城内看,也是水,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像一条翡翠项链,北京人称之为“泡子河”。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城墙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它结构奇异和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品代表作之一。其实,明清时代的北京内、外城角,还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它们不但有装饰作用,还驻有军队,以备随时防御来犯之敌,因此都被设计成为箭楼。

其中尤以紫禁 城正面的内城西南、东南两个角楼,为规模最大。但随着岁月流逝,其余七座角樓或毁于雷电和战火,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市建设中被拆除。

现存内城东南角樓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永樂皇帝修筑北京時,由於限於財力、物力、時間關係,“月城、樓閣之制多未備”。到了正統元年復命修築京師九門城市壕橋闸完畢後,就在次年的正月施工。據明《英宗實錄》記載:“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大地壕、大橋、大闸完畢……”這就是北京內牆有廊樓確切記載。

此后历代经多次修缮,如乾隆皇帝就曾对北京所有城市进行大规模修葺或重建。此刻,我站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千。这座独特的地标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它坚韧不拔,是守卫这片土地安全的一道屏障。

1981~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此处,即恢复了原来的旧貌,并设立了保管所筹备展览,现在已对社会开放游览。我想象当初工程师们如何精心规划,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历史记忆。

大通桥畔曾是晋朝后继承重要漕运码头,在唐宋两代更是物品繁荣之地。当我凝视这幅图像,我仿佛可以听到远方传来的波涛声,那些木船载满粮食缓缓而行,他们是连接着帝国命脉的一部分,而这些码头则是他们停靠的地方之一。大通桥也是漕粮从东便门进京的一个重要通道,那里的水域汇聚着来自各地的人们和货物,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繁华都市的一部分。

然而,与今天相比,当时的大通桥现在已经消失,只剩下照片记录下那些往昔场景。那时候,大量的人口和商品通过这里流动,它成为了连接北方与南方经济中心之间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交融,从士绅到农民,从商人到官员,每个人都是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但又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一份子。

尽管岁月如歌,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这些照片回味那些往昔日子的美好。而且,不少人管这个地方叫做“东便门”,这是一个误解。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它见证了无数人的欢笑与泪水,对于那些希望了解过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地方。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