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探秘明朝人物列表揭秘老北京话的遗韵与痕迹

0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老北京方言,这些话语原本我以为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惊讶地发现它们其实是燕赵之地自有的古老语言,真有趣。

父亲提起:“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大声呼叫,一个是别人的名字——后两个方言谁能还记得?”父母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这两词在口语中依旧存在,但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正式称呼,却逐渐淡出日常使用。

代替人说话被称作“挂搭僧”,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明白的话则被形容为“乌卢班”,这个说法听起来陌生而新奇。诚实的话就不会用这种方式表达,而会选择更直接一些,“溜达”这样的表述也逐渐消失于人们的日常交谈中。

不理人则被形容为“臊不答的”,这确实是一个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用法,即使我身处华北,也偶尔会听到这种非正式但又亲切的情感交流。不着急或不介意的事情,则可以简单地说它是“疲不痴”的状态,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仍然受欢迎。

物品如果不是最新款,就可能会被形容为“曹”的样子,比如一件已过时的小玩具,被描述成已经完好无损到极点,只需要稍微摆放一下就像是完全没变一样。而当我们往杯子里倒水,杯子装满到了极致,我们就会说它已经溜沿了,不需要再多加一点水。这也是我所熟知的一个北方地方俗语——"浮溜浮溜" 的感觉,有头无尾的事物,则被比喻成没有完整内容,只剩下骨架,无从下手,因此称之为"齐骨都";相反,如果事物缺乏整齐划一,就像零散碎片般无组织,那么就可以这样形容它——零三八五。至于水桶,在这里指的是那样的大小,可以适量盛放东西,所以即便是在今天,它依旧经常有人使用。而对于夜晚活动的小动物,如老鼠,当他们在夜晚悄悄蠕动时,我们把它们比喻成那些忙碌却始终不能完成工作的人们,所以在这里也将其命名为"夜磨子”。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