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期,全国经济呈现出南移的趋势,南方各省逐渐超越了北方。北方仅剩六个省,即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北京和辽东。在这段时期,一位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留下了一份关于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况的记录。
河南虽然仍是影响力中心,但其衰落已显著。曾德昭记得那里水果便宜且质量上乘。陕西因干旱缺水而严重,主要生产小麦、大麦、玉米以及羊毛和麝香,但由于砂金丰富,该地成为了淘金热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丝绸之路贸易集散地之一。
山西多山且土地贫瘠,其粮食产量低,以玉米为主。但该地区盛产葡萄,并利用火井提供日常用途的热能。此外,煤炭在明末已经广泛使用,其品质优于欧洲产煤。
然而,山东则是全国最困难的一省,因连年遭受灾害,如蝗灾,使得百姓生活艰难。在1616年,由于饥荒,当时一个年轻人甚至比一条狗还要昂贵。而该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因此经济发展落后其他省份。
北京作为首都,是军事与政治中心。当时的人们对北京评价不如一般北方人机敏,但更擅长劳作和战斗。这座城市没有像南京那样气派,却拥有众多官员和官兵人口。官员骑马不习惯,只能配备随从以防摔倒。
北京天气寒冷,比同纬度欧洲更冷,因此冬季冰面坚硬,即使马车也能安全通过。此外,该地区火炕技术先进,可在寒冷冬季保持温暖并促进植物早花开,同时消耗原料少效率高。
最后,辽东位于极北部,以人参闻名,这种珍贵药材价格可达两倍于自身重量的银子。这片土地也是明长城所在地,但曾德昭认为这座长城防御能力有限,更像是被毁坏后的废墟,而非有效阻挡敌军侵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