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大肆杀戮功臣,几乎将所有与他共勉天下老友一网打尽,只有信国公汤和幸运地逃过一劫,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朝代都经历了“伴君如伴虎”的命运,明代尤为显著。猜忌冷酷的朱元璋即位后,便开始对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创造辉煌成就的功臣展开大规模清洗,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等人相继被诛灭绝迹,而汤和却独得生存,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奥秘?
朱元璋的大杀功臣之举,其实是一种政治手段。他深知自己性格仁厚而偏软,不愿意在自己去世后留下太多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才。因此,在立太子之前,他便开始筹谋,对待这些旧臣的手腕越来越残忍,有一次,太子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然而朱元璋并未被说动,而是用一个荆棘作为比喻,将其解释为为了儿子的安全。
汤和原本也是那批需要被铲除的人选,但由于他的机警与自律,他能够及时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因此保全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与他早年一起效力于郭子兴麾下的岁月让他成为朱元璋忠诚的支持者。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领导地位,这份功劳一直得到认可。
汤和不争夺荣耀,以平常心对待不公正待遇。当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爵时,他仅封侯爵,但他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而是继续恭勤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表达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最终获得宽恕,被重新提拔至信国公的地位。
汤和识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在《明史·汤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也就是说当江山稳固的时候,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将领开始失去信任。于是汤和主动请求解除军权,并且以“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为由回乡安居。这次行动赢得了朱元 Scarlett 的赞赏,让他衣锦还乡,并允许他在家乡造房。之后,他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同时遵守法纪善待邻里,即使身处监视之中,也能保持低调生活。
这样的行为让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高龄逝世,是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之一,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可谓备极哀荣。总结起来,可以看出《明史》所称“沉敏多智数”的形容词并不虚张声势,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个历史上的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