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军队始终如一地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从开国初期的徐达、常遇春到永乐时期的张辅,再到正统景泰时期的于谦、成化时期的王越和嘉隆万年的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他们都是明军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他们手下,明朝不仅扫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还北伐消灭了蒙元,从而成为第一个并唯一一个将南方统一为全国的大帝国。
然而,在历仁宣至正统年间,明军逐渐腐化,战斗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这次战败几乎使得主和南迁一派占据上风,但是在于谦提出的“言南迁者,可斩”的决心下,明军迅速向京师集结,大败瓦剌,再次捍卫了大明军队的尊严。
到了成化时期,不仅有名将王越平定大藤峡之乱,还陆续对建州三卫用兵。赵辅《平夷录》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战绩,如强壮就戮老稚尽俘,一举成功,使得虏境萧条。这期间还有一些著名战役,如应州大捷等。
正德年间,更是尚武自封自己为大将军,与蒙古小王子交锋取得胜利。嘉隆万年内阁首辅徐阶、高拱、张居正相继出任,使得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人能够发挥所长,以至于南倭北虏都被肃清,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绩。
到了万历皇帝时代,他在抗日援朝战争中的胜利后,即刻处斩战俘,并宣读《平倭诏》,其中最著名两句:“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分明是明朝版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后,在崇祯八年的料罗湾一战,大败西方霸主荷兰。但到了末世众多边将练习抵抗农民起义与满清入侵,其中最显赫的是孙承宗、高仪(吴三桂)、卢象升以及秦良玉领导下的部队,他们内外并进,对抗农民起义与满清八旗,为支撑着末代几十年的国家行动做出了贡献。
翻阅这段时间里所有这些伟大的将领,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总有人在关键时候站出来,将民族危机转危为安。这一切,是因为那些卓越的人才带来了胜利,而不是科技或者情报机构单独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