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末清初画家徐枋简介在历史的长河中徐枋如何以其笔触留下了深刻印记

0

我,徐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画家。我的父亲是明朝的少詹事徐汧。在那遥远而又充满历史意义的时代,我出生于江苏苏州,字昭法,号俟斋、秦余山人。我的生命之旅始于公元1522年,在那个岁月里,我也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变革与转折。

十六岁的时候,我听从父亲的命令跟随朱集璜学习,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崇祯十五年,我中举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在崇祯十七年,当明朝覆灭时,我的父亲以死殉国。我曾想跟随他的英勇,但他阻止了我,说:“吾不可以不死,如果长为农夫,以免世间无可依。” 我虽然没有像他那样去殉国,但我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在父亲去世之后,我遁迹于山野田园之间,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并称“海内三遗民”。这段隐居生活让我更加专注于读书和学习,不仅书法绘画都有所成就,而且还有一次给我带来了灵芝送给王士祯,并因此被他作咏以记之。这或许是最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与精神状态——既留恋往昔,又期待未来。

尽管我有时会接触外界,但总是避免深入人心。当时,有位巡抚名叫汤斌,他打听到我的住处,却独自一人前往拜访,而我仍然避而不见。他在堂中诵白驹之诗,最终无奈离去。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既孤独又独立。

后来,当川湖总督蔡毓荣亲自写信求画并夹带重金时,我回信但退还了金钱,没有给他作画,说:“明府是殷荆州,吾薄顾长康不为耳。”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即使拥有才华,也难免受其牵累。我一介书生,不善耕种,也不出仕做官,因此过着十分清贫的隐居生活,因为生活贫寒,其二儿一女先后因饥寒交迫而逝世。而我自己也经常衣食不继,“日食一饭一糜”、“冬夏止服一苎衣”。

三十七岁的时候,一场大病几乎夺走了我的生命,但郑三山先生救治成功,让我得以再次呼吸新鲜空气。不过,这场病让身体虚弱,再次卷入“逋赋”案中,只能四处躲藏,无家可归,这是我的人生中的低谷期。然而,即便如此困顿,我仍然坚持自己的气节,就像喂养了一头驴,它通人性,每当需要物品,就放在驴背篮子里,让它自己运回家。大家都惊叹:“高士驴至矣!”每当看到这头驴,都有人争相观看,然后取出书画换取必需品。一切似乎都很自然,就像是天地间的事务一样平淡无奇。

直到最后,在临死前夕,我告诉宋中丞不要为我赙礼。但是在去世后的葬礼上,他还是赠送棺材,而家人们却拒绝接受,因为我们知道,即便是在最困苦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尊严和自立。我终于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而我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小插曲。在这个充满变迁的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但是我们的足迹,却永远留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