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常淓探秘元朝灭亡的物证

0

我,朱常淓(1607—1646),安徽凤阳人,俗称小潞王,字中和,号敬一主人、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潞简王朱翊镠第三子,是万历皇帝亲侄。在崇祯四十六年【1618】,我袭父潞王爵位。我的藩国设在河南卫辉。在位二十六年。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灭亡后,我流寓杭州。在顺治二年【1645年】的六月,当弘光政权覆灭后,有大臣推我为监国。但几天后清军来到杭州,我便投降了他们。旋即被押解至北京,在第二年的五月,被杀于北京。我卒于四十岁。

在弘光元年的五月下旬,当清军渡江,并俘虏了弘光帝时,这消息传到了杭州,那里的一些官员如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袁宏勋、张秉贞、何纶等人请求我监国。邹太后命我监国,她的话是:“你亲自照顾叔父,你智慧超过其他藩属。”这句话仿佛回响着宣德帝东征时期襄公和郑庄公监国的情景,而当时的祖宪都在场中。我遵循她的旨意,在八日,即1651年的7月1日称监国于杭州。但黄道周建议我要在十日内即位称帝,而马士英则不同意,他认为应该派陈洪范作为我的代表与清军谈判。

十一日,即1651年的7月4日,当清军逼近杭州时,大部分参与此事的人,如马士英、阮大铖和朱大典,都各自逃离。而陈洪范回到杭城,与张秉贞等劝说我投降。这次投降是在十四日,即1651年的7月7日发生的。那之后,与其他被俘官员一起,我们前往北京,最终在翌年四月初九日期间(约1646-05-23)与其他九个藩王一起遭受处决,因为我们“谋不轨”。

然而,在上层政治斗争中,无情地消磨了我的时间,但是我却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和书法家。我对绘画、音律以及书法都有深厚造诣。《历代画史汇传》记载说:“善竹石”,并且,一块刻有我的所画‘月外兰’石碑现在还保存在卫辉市博物馆。

而且,我对音律也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制琴,这种琴就叫做“潞琴”。每一把潞琴都是精心制作,每一件都编号着,而且其质量极高,以至于崇祯皇帝视之为珍品,用作赏赐给诸侯。

最后,我还专注研究古代音律,并写了一部关于音律的著作《古音正宗》。该书由潞王府印刷成册共七本,其中收集了包括自己创作的50首古琴曲及现代乐曲。此外,还有一生中的最多精力投入的是书法领域。在死后的时代,一些手书石刻得以镶嵌到崇圣祠墙上,使它们得以保存下来。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