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性格端重沉静,喜好读书,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在他早年的教育中,他接受了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但最终专注于经籍和文学。
作为明成祖的继承人,朱高炽在靖难之役期间守北平,不仅显示出他的治国才能,还成功地抵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这一战役不仅为其赢得了声誉,也使他成为监国理政的合适人选。在父亲征战时期,他多次代理国家事务,并展现出了自己的行政能力。
然而,在朱高炽监国期间,其弟弟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权力斗争。尽管如此,他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政治抱负的人。他对待臣下宽容,对百姓施以恩惠,对冤狱进行了平反。
在永乐十二年的某个时候,朱棣曾一度怀疑太子的忠诚,因此命令礼部侍郎胡濙密切观察太子行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阴谋都未能成功,最终朱棣放弃了这些计划,将注意力转移到外患上来。
当成祖病重时,内阁成员杨士奇等人极力推荐立储,并提议立长子为太子。而最终,尽管有很多动摇与犹豫,但成祖还是选择立长子为太子。此举被视作是一种对传统礼制尊严以及对家族稳定的考虑。
随后,在永乐二十二年的七月十八日,即六十五岁的成祖去世后,由于怕兄弟们发动叛乱,大臣们秘密处理丧事,没有宣布皇帝去世,而是继续保持原有的秩序直到新的皇帝即位。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众多大臣、太监及其他官员共同努力,没有出现任何重大事件或危机,最终确保了政权顺利过渡给新任皇帝——仁宗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