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齐景公的故事。景公在游览牛山时,北望其国城而流泪,他说:“何必滂沱而去此以死?”他的左右大臣艾孔、梁丘都跟着哭了。只有晏子独自笑着旁边,而景公擦干眼泪后转向晏子问:“我今日之举,悲也,大臣皆随我而泣,你为何独笑?”晏子回答说:“使贤者常守,则太公、桓公将常守矣;使勇者常守,则庄公、灵公将常守矣。数君将常守,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这段对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历史哲理:权力的轮换和变更是历史的一个基本规律,无论是英明的领导还是勇猛的武士,都终将离场,只有那些不断变化的人物才能占据权力位置。这正如齐景公所担忧,他想象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就像他对待先辈们一样感到悲伤。
《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其中齐景公询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这世间欢乐又如何?晏子回答说,从前如果没有死亡,那么现在享受的是古人曾经享受过的欢乐,但那并非国王所希望得到的事。
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来说,他们往往总是渴望更多地活下去,对死亡充满恐惧。而生活困苦的人们,对于死亡反倒不那么害怕,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已经够辛苦了,再多一点解脱也不错。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描绘了一位名叫筱燕秋的演员,她因为执迷于扮演某个角色而失去了理智,并且二十年来一直占据舞台,不容许任何新人出现。她虽然衣食无忧,但依然无法放下自己的野心,最终命运凑巧送上了门去。这背后隐藏着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和抗争精神,使她们即便是在绝境中,也能保持坚持和努力直到最后。
鲁迅曾批评一些老年人,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依然不能接受自己的衰老状态,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挽回自己昔日的地位。但李国文却认为,当一个人承认自己的老化,并尊重它时,那才是真正成熟的一种表现。他指出,不要把过去的事情带到今天,将会让所有人都感到疲惫和痛苦。
最难看的情形莫过于那些七十岁以上的男子看到女士时,他们眼睛中的光芒既木然又邪恶,如同天空中的星辰,在黑暗中闪烁。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现在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永远追求过去或未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