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关于古籍《晏子春秋》中的景公游于牛山之事。景公北望其国城而流泪,感慨万分:“何以滂沱去此而死乎!”他的左右艾孔、梁丘据都跟着哭泣,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旁观。
当齐景公刷干了眼泪,转向晏子询问他的态度时,晏子回答说:“如果让贤者常守国家,那么太公和桓公也能常守;若是勇者常守,那么庄公和灵公也能常守。因为君主们不断更替,即使对他们感到悲伤,也难免会有这样的场合发生。不仁之君见到这些,就会有谄谀之臣出现,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独自窃笑的原因。”
齐景公被自己的先辈引发了深深的思索,他可能并非真正为父亲们哀悼,而是更多地思考自己终将面临死亡。在《左传》中,有类似的对话:景公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从古至今人们会如何欢乐?晏子回答道:“如果从古至今没有死亡,现在的快乐,就是古人的快乐;但对于君王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从爽鸠氏开始居住,在季萴、逢伯陵、蒲姑氏之后,再来到太 公时代。如果没有死亡,那只是爽鸠氏所享受的快乐,并不是君王所追求的。”
作为国王,大多数人都是贪生怕死,不愿意离去。许多皇帝纵横捭阖,对天不满足,对地不满足,一直炼丹采药寻找永生。而生活困苦的人,对于死往往无大恐惧,因为生活过重,死反而是一种解脱,就像有些人盼望早日退休,而有些人却害怕退休,以改岁数为名。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就描绘了一位不肯退出舞台的人物——筱燕秋。她因把持角色A角失去了理智,用滚烫开水泼伤师辈演员李雪芬二十年后,《奔月》复出,她又重新夺得A角,但这次她先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
毕飞宇说:“如果我还算尊重生活的话,我必须说,在我的身边,在骨头里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无所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做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她们那种抑制感,那种痛,那种不甘,都令人心碎。”
工作单位里,还有一位女士,她成年后未上班,但当领导劝她辞去部门主任职务时,她却坚决表示:“我犯了什么错误了?我还能干两年呢!”
当然,这样的垂死挣扎,不止限于女性正如鲁迅所言:“可惜有一种人,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却毫不为奇;从壮到老,则有点古怪;从老到死,却更异想天开,要占尽少年道路吸尽少年空气……”
李国文耄耋之年曾发出这样的愤慨:“老,就得承认老,就得服老。人们尊敬你的年齿,你资历,你过去的一切成就,你好的脾气好性格好人缘好风度,不等于尊敬你现在文学状态……明日黄花的事业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今天,就没有必要既折磨自己,更折磨别人了。”
“这世界上最难看的是那些老先生见女士时的一对七八十岁眼睛,一股邪光突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