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不知耻”,这不仅仅是对那段历史的一个幽默称呼,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在这次中国著名人物介绍PPT中,我们将穿越时空,探索那些在封建社会晚期丑态毕现的官僚士大夫们。
乾隆五年(1740)秋,北京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个石匠去世,其丧事竟然吸引了达官贵人和内阁九卿纷纷前来吊唁。连三朝元老张廷玉都差人送帖,这可真是风光无限。原来,那个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但因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所以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这一行为,让众多官员趋之若鹜,有的甚至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最终,当乾隆帝得知这一情况,他大怒,对这些臣子说:“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你们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
这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这些原则变得难以维持。有清一代,大多数官僚士大夫没有思想,没有节操,只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
嘉庆初,洪亮吉指出了“士大夫渐不顾廉耻”,龚自珍更明确地概括为“士不知耻”。他们试图提倡忠节,但是当时的情况恰恰是他们造成的,他们希望的是这种局面,即使有些方面也希望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由于鼎革之际,一部分儒家信仰体系崩溃了,使得尊王攘夷、忠君爱国成为泡影;其次,由于皇帝权威至高无上的要求,对独立人格进行摧残;最后,由于低俸禄制,让人们不得不为了金钱而变成奴才。
我们可以从戴名世《醉乡记》中的描述看到那种景象,以及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感受,这正是在迷惘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而且,还有许多打压文人的案例,如金圣叹、“哭庙”等,以犬马待臣下的做法,也加剧了这种情形。此外,由于赏罚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或上司好恶,无论如何都要讨好他们,因此出现了种种丑态,不一而足。
在这个PPT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那些在这样的背景下活跃的人物,以及他们如何与这一时代相处,以及他们又如何影响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