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不知耻”,或是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演讲稿
在乾隆五年的秋天,北京发生了一件让人唏嘘的事。一个石匠去世,其丧事竟然吸引了达官贵人和内阁九卿的关注。张廷玉三朝元老都差人送帖来吊唁。这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该石匠生前承包了皇家工程,在他去世后留下了巨额家产,但却无儿女,因此义孙与义婿之间争斗不息。每位官员按照品级分得500到2000两银子的酬谢,自然引来了众多官僚。
詹事府詹事陈浩甚至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大怒,对此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在古代中国,士大夫们重视气节和修养,为官时推崇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不仅如此,他们也逐渐失去了思想和节操,只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这种情况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严重问题。
嘉庆初年洪亮吉曾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而龚自珍更明确地将其概括为“士不知耻”。清朝皇帝对此深恶痛绝,以整顿士习、提倡忠节来希望他们能保持自己的身份,但这种现象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并且某些方面反映出了这一点。
首先,当时的情形中尊王攘夷、忠君爱国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崩溃,使得许多士大夫感到迷惘。当戴名世描绘鼎革之际天地易位日月失明,以及郑板桥倾诉难得糊涂,这种情景正是这个时代是非颠倒、忠奸易位的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未失节者也难以保持气节,而已失节者则完全没有顾虑,所以这种下流行为无法挽回。
其次,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于士大夫进行刻意摧残的手段包括打压朋党立社等形式,对文人作家进行打压。而另一方面,用犬马待臣子,将其剪发易服,让其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使得这些臣子处处观察皇帝的心情行事,从而成为了满足皇帝愿望的人物。
最后,由于清朝官僚体制特点,如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上级决定下级,这就使得能否获得好感成为了做好官者的关键。此外,由于俸禄极低,大多数官员只能通过媚上才能维持生活,所以出现了一系列丑态百出的事情,如策马候门、甘言媚词等。这一切都是如何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所展现出的历史真相,也是在幽默风格中探讨那些令人捧腹又感动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