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的士不知耻初中生必听的幽默经典故事

0

在乾隆五年的秋天,北京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石匠去世,家属举行了盛大的丧事仪式。这次丧礼吸引了大量达官贵人前来吊唁,甚至连三朝元老张廷玉都派人送去了祭文。原来,这位石匠在生前承包了皇家的工程,在他去世后留下了巨额财产,但由于无子女,他的义孙和义婿之间争夺遗产而产生分歧。

各方势力纷纷介入,以助自己的声势,不仅如此,还有官员们为了得到500到2000两银子的酬金,而不惜向这位平凡的石匠家族低头。其中,有一位名叫陈浩的詹事府官员竟然忘记了时间,上演了一场长达数天的陪吊闹剧。当时的情景,让乾隆帝大怒,他痛斥那些身为大臣却能屈尊向出身微贱之人的行为,对九卿说:“你们即使不自爱,那又如何?对国家来说,你们怎么还敢做这种事情!”

这个故事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中国士大夫越来越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他们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使得“士不知耻”的现象愈发严重。

嘉庆初年,洪亮吉曾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龚自珍更是明确地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士不知耻”。清朝皇帝虽然尝试整顿士习、提倡忠节,但这些努力并未能改变这一局面,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部分。

首先,当时儒家信仰体系崩溃,使得许多士大夫迷失方向,他们既无法寻找正当之道,也无法坚守传统之美德。而且,由于清王朝独特的地缘政治背景,加上其独特的人物塑造手段,如以犬马待臣等,都加剧了这种情况。

最后,由于清朝官僚体制导致赏罚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或上级好恶,以及俸禄极低的情况,大多数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皇帝或上司的青睐,即便是通过最卑鄙的手段也在所不计,这些都是造成“士不知耻”的直接原因之一。

因此,“清朝的‘士不知耻’”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话题,它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深刻矛盾——尽管人们表面上的尊重与礼仪非常完善,但是内心世界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修养与品质。这是一则关于历史、文化以及个人品质的小故事,同时也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重要教训。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