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更快乐的秘密儿童睡前故事100篇死亡的对立面

0

在古籍《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齐景公的故事。景公在游览牛山时,北望其国城而流泪说:“何必匆匆离去而死呢?”他的臣子艾孔和梁丘都跟着哭了。然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旁边,而景公擦干眼泪后问他为什么不哭。晏子回答说:“如果能让贤者常守国家,那么太公和桓公就不会死;如果能让勇者常守,那么庄公和灵公也不会死。你将要常守国家,这样你怎会有今天的地位?因为君王们不断地更换位置,更换职责,一直到你这个位置上,却只因一位君王流泪,这就是不仁。” 晏子的这种态度是基于对君主与臣子的看法,以及对死亡自然规律的理解。

《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景公问晏子:“从前没有死亡的时候,它们享受的是什么样的快乐?”晏子回答说:“从前没有死亡,那些快乐就是现在人的快乐,你作为一个君王,又能得到什么呢?从爽鸠氏开始居住这里,然后季萴、逢伯陵、蒲姑氏继承下来,最终是太公的时代。如果真的没有死亡,那些人的快乐就是我们追求的,不是吗?”

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他们通常都是贪生怕死的人,有时候他们会求天求地、炼丹采药来延长生命。而生活困难的人,对于死亡往往不是那么害怕,因为它可以是一种解脱,就像有些人盼望早日退休,有些人却害怕退休而改岁数一样。

小说家毕飞宇曾写过一篇名为《青衣》的中篇小说,他描绘了一个不愿意退出舞台的人物——筱燕秋,她因为把持角色A角而失去了理智,在二十年前她用热水烫伤师傅李雪芬。在二十年后的复出剧目中,筱燕秋再次占据舞台,但她的行为引起了同行者的反感。在这场复出的过程中,即使筱燕秋已经无需再工作,她依然选择继续坚持下去,最终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毕飞宇评价道:“如果我尊重生活的话,我必须说,在我的身边,在骨髓里头,在生活的隐蔽处,筱燕秋无所不在。她们(中国女性)的那种韧性,使她们即便是在做出某种努力时,也总显得洋溢出一种力挽狂澜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她们那种抑制感那痛那不甘实在令人心碎。”

现实中的许多人也在垂暮之年仍旧拼搏至最后一刻。这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可惜有一种人,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都毫不为奇过去了”。李国文在晚年发出了这样的愤慨,“老,就得承认老,就得服老……明日黄花的事物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今天,所以既不要折磨自己,也不要折磨别人。”

“世界上最难看的是那些老先生见女士时的一对七八十岁眼睛,其中迸发出的一股邪光。”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