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白居易苏东坡是如何买房的?一个宋朝房奴的艰辛生活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房子似乎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房价飞涨中,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有的人在半夜排队抢购,有的人手握多套不愿出售,有的人甚至愿意以牺牲未来幸福为代价去追求更大的空间。而更多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上涨,却无法插足。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否只有现代人会面临如此紧张的地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两千九百多年前的一桩地产交易
要了解古代的房地产市场,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古代是否存在房屋交易。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房屋交易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风潮,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货币购房、按揭、房奴以及开盘和过户等词汇都是现代才出现的。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研究古代房地产多年的专家李开周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上的所有现象在古代都有体现。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据显示,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土地交易,而到了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房屋买卖。
在一件名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这段铭文大致意思是在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份,一个叫矩伯的人将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裘卫,以换取价值一百串贝壳的奢侈品,如玉石、一件鹿皮披肩和带花围裙。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换。
而就在矩伯与裘卫完成土地抵押后的93年后,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购买一块叫鬲从的地皮,并没有立即支付钱款。鬲从担心王赖账,于是周厉王派人对他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这是个极具威胁性的誓言。
尽管这次记录没有明确指出具体花费,但有人买有人卖,这说明除了土地抵押,还存在着土地购买和销售的情况,因此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地产市场雏形。
既然有了二手房屋交易,那么是否也就应该出现最初的心灵所向同行之士——即那些开始琢磨利用这种新兴市场谋取暴利之人呢?
然而,在那个时代,只能称得上二手住宅流通,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开发商”。李开周解释道,如果我们说的开发商指的是现在这些大型企业,那么中国古典时代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角色,因为那时候并不存在企业。而且,在那个时代,住所通常由业主自建,所以一般不是通过市场购买而来,而是一直到被第二第三第四任业主出售出去。此外,没有长短租赁合同,不像今天那样设定什么“权益”或时间限制。所以,从战国到明清期间,对于中国来说,大部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出售都是二手商品,而且不存在任何关于归属权的问题或限定的概念。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便也有类似于今日一些小规模的手工艺匠,他们可能会盖些建筑物,然后再或者转租或者转售,从某种角度看,他们也算得上是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活动,即便只是局部的小范围内进行运作。不过,要比现在这样的大规模、高效率、大资金投入操作完全不同,无疑还是差距很大的状态。
因此,当我们站在今天这个高度回望过去,或许可以发现一种相似性,但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的社会对于个人财富积累与使用方式以及对于物质安全保障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当下的趋势表明,我们正处于一次又一次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与更高质量居住环境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现有的困难,更要预见未来的变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让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事态发展,同时享受属于自己的安稳舒适生活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