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死亡的阴影下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0

在《晏子春秋》这部历史古籍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齐景公在牛山游玩时,北望自己的国城而流泪说:“怎么能不留下这些繁华去死呢?”他的臣子艾孔和梁丘据都跟着哭了。然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旁边,而景公擦干眼泪后转身对晏子说:“我今天的游乐,让我的大臣们跟随我一起悲伤,他们都为我流泪,只有你一个人笑,那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如果让贤明的人常常守卫,那么太公和桓公就不会离开;如果让勇敢的人常守,那么庄公和灵公也会长久地守护。如果数次轮换君主,每位君王都要经历生与死,这些君王又怎能安然居于此位?因为他们不断更替、不断离开,最终到达您这一步而且依然流泪,这是不仁的表现。不仁之君只会看到一次谄媚之臣就会看到两次,这就是我为什么独自微笑的原因。”

这个故事反映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即死亡是自然界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无论是哪个时代或哪个国家,它都是每个人最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理解到那些以往伟大的先辈们,也许并非真的因为爱惜他们所建立的事业才悲痛,而可能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即将到来的那一天。

《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景公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从前人们会如何欢乐?晏子回答道,从前没有死亡,现在我们享受的快乐,就是古人的快乐了,但是作为君王,又能得到什么呢?从远古开始,一代代传承下来,有逢伯陵、蒲姑氏,再到太公,他每一代人都在这里生活过。而若是没有死亡,那便是远古时期爽鸠氏所享受到的快乐,并不是现在的君王所追求的。

对于国王来说,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早点离去,总是在恐惧中挣扎。他们求天求地,用尽所有手段来延长生命,比如炼丹采药。这一点体现出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一种渴望——无论是否存在命运共同体,都希望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去感受世界。

相比之下,对于生活困苦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们认为它是一种解脱。一群人盼望退休,但另一部分人却担心退休,以至于改动年龄。这正如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中的筱燕秋,她因执迷于舞台,不肯退出,最终带着她的梦想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毕飞宇评价筱燕秋,说她“无处不在”,她的韧性令人敬佩。他还提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坚持力,使她们即使面临绝境,也能坚持到底。她们那种抑制感、痛苦以及不甘,就像黄河一样无法平息,为世间增添了一抹悲剧色彩。

除了女性,还有很多人,在晚年仍旧努力工作,不愿放弃事业。在鲁迅的话语中,他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从小到大,从壮年到老年,再到垂暮之年的老者,他们似乎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状态,要重新回到少年时光,要吸收所有少年时光剩余空气。但当真正达到老年,却又变得奇怪甚至荒唐起来。

李国文则在耄耋之年发出了这样的牢骚:老人的价值应当被尊重,当有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衰败,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便应该停止折磨自己和他人。不要把已经过去的事情纠缠得如此紧张,因为它们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今天,所以也不需要再折磨自己,更不用折磨别人才行。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