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降将如牛毛,何以吴三桂最为人诟病?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当时在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接到命令,准备发兵保卫京城。部队行至山海关之时,就接到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此时的吴三桂是真正的应了一句俗语“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前面是李自成的义军拦路,后面是多尔衮的清军追击,无论面对谁,吴三桂都是无力一战。
于是降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还在李自成抬了吴三桂一手,杀了吴三桂全家,夺了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必须报仇,要报仇自然是死不得,所以只有降清这条路了。于是吴三桂就此背上了汉奸的千古骂名,不过明末时候投降清廷的人是很多的,如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尚之喜以及范文正等等,这个范文正是特别注意一下,他作为谋臣对于明朝太熟悉,一路指导八旗杀入关内。
如此多贰臣为什么偏偏是吴三桂最受人唾弃呢?其实随着封建政权逐步瓦解,文化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尊崇英雄人物,而是在实事求是中寻找历史真相。人们开始用文物和文献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重新定义那些曾经被神化过的人物形象。
曹操就是一个被翻案的大典型,从乱臣贼子成功翻身为乱世枭雄。而《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也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一面,还掺杂着许多美人的传奇色彩,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安禄山与杨贵妃,他们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就能让人感受到那场风雨中的激情与悲剧。但实际上这些故事往往经过时间和传唱之后,被加添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使得真实发生的情况变得模糊不清。
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待:首先,在后来的市井文化中,对于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人来说,比如说背叛大明为了私欲而投敌,那种行为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其次,由于史料有限,我们无法完全准确地了解当时所有情况,因此各种猜测和传说不断涌现,最终形成了一种流传甚广但可能并不完全准确的事实观点;最后,即使在同样的背景下,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也许并非纯粹出于个人利益,而更多的是因为政治环境下的无奈选择,但由于缺乏足够证据,这些角度往往被忽视或推向边缘。
所以说,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个人的行为,更要考虑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情景,以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切,为何才会有人将这种复杂性转化为一种深刻而痛苦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记住这些名字,并且对他们持有某种情感态度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