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将其征服明朝历史视频播放方法探秘揭秘藏于古籍中的物品故事

0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初期,都总是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使者携带国书赴日本,以表达其两个旨意: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使者的头颅被砍下,而大明帝国遭受如此羞辱时,朱元璋愤怒至极,他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回信相应,这封信既不卑不亢,又蕴含着坚定的态度。在这背后,是两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南宋灭亡与日本抗击蒙古。南宋灭亡前,中国曾是日本仰慕之对象,但当元朝建立后,并未见到日本臣服,而是在抗击忽必烈的大军失败后,对中国失去了崇拜的心理依赖。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复国成功,但对于继任的明王朝而言,在日本人的眼中已经失去了作为正统华夏文明传承者的地位。而朱元璋本人对待日本则充满了蔑视,因为他认为、日本只是一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国家。但面对这样的态度和威胁,怀良亲王却认为自己有足够多样的理由来抵制这一挑战。他指出,即便中国是一股力量,它从未真正征服过海上岛国,因此缺乏必要经验去胜利地进行海战。而且,他相信朱元璋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轻易行动,因为这样做会导致自身损失巨大。

果然,如怀良亲王所料,大明皇帝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只是在口头上进行了一番虚张声势。不知的是,他是否因害怕重蹈覆辙、或许选择了韬光养晦,从而避免了与日俱来的直接冲突。此后的历史记载显示,在留给世人的文献中,朱元璋甚至规定了将 日本定性为“不征之国”。显然,此举更多体现了他的无奈—我放弃攻击你,你也别再冒犯我。这一姿态看似宽宏大量,其实却反映出双方力量之间已呈现一种平衡状态,即便在名义上存在差距,但实际上的互动却已趋向于相互尊重和避免直接冲突。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