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其初衷总是希望四方之国都能归顺于我。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此表达了两个意图:首先是邀请他们来朝贡;其次则是要求解决那些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份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冷遇。不仅没有得到回应,还有使者被砍头致死。在这突如其来的羞辱面前,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发兵讨伐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通过信件进行了回应。这封信既不卑鄙,也不失礼节,而是在表面的尊敬和谦逊之下藏匿着坚定的态度。小小的一个国家竟敢杀死大明使臣,这背后隐藏着两场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为南宋灭亡,一为日本抗击蒙古侵略。在南宋时期,中国曾是日本仰慕的大榜样。而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其“中华情结”深不可测。
随着蒙古帝国建立,并对东亚各地展开征服计划,忽必烈在未能征服日本之后,不得不撤军。通过抗击蒙古侵略、日本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可以与中国平起平坐,即便继承中华文明也毫无顾虑。大明复兴后,由于历经多年的战乱与动荡,对比之前时代而言,在很多人眼中,大明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
朱元璋看待这些情况时,只感到轻蔑,因为他认为 日本不过是一个“君无道民为贼”的笑话。但实际上,在其他人的眼里,大明已无法再拥有过去那样的权威。大明与 日本之间剑拔弩张,但最终并未爆发战争,这背后的原因远非单纯的力量对比所限。当年怀良亲王基于战略眼光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判断。他知道,无论如何,大 明皇帝都不太可能像蒙古那样跨越海洋进行远征,因此对于这样的挑战保持警惕也是理智之举。
结果证明,就像怀良亲王预料的一样,大 明皇帝最终只是说了一些空谈,没有真正采取行动。这让 japonese 侧重点转移到如何以牙还牙——接受挑战,让对方明白这一点,从而避免进一步冲突。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害怕重蹈覆辙或者是一种韬光养晦策略,使得真正的冲突从未到来。
最后,在留给世人的遗产中,即丹书铁券中,有条款特别指出,“Japanese 不可征”,原来如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没有更多追究,那些杀害使者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尽管大 明强盛,但仍然选择宽恕和放弃报复,这或许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务实主义,或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