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流传千古,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一时节的喜庆与哀思。李隆基在《端午》中赞美着端午临夏之日,清新的气息伴随着日长夜短的变化。而苏轼则在《浣溪沙·端午》里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情景:轻汗透碧纨,明朝人群在浴芳兰中享受这份属于夏天的欢乐。
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形象地描述了粽包分两髻艾束危冠的习俗,这种独特的装扮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端午节仪式的一致遵循。然而,有些诗人选择不跟风,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端午节情感,如殷尧藩在《端午日》里祈求蒲酒聊起升平,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边贡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为主题,在《午日观竞渡》中抒发了深沉的情感。苏轼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才华,在《浣溪沙·端五月》的另一首诗里,用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营造出一种文人的优雅与闲适。
贝琼则通过风雨结束下的晦冥之境,在《已酉端五月》中表达出了对于英灵未安的心情。在文天祥创作的小小篇章——“五月五日”,他赠予读者一枝艾,将这种简单而纯真的情感传递给后世。
杜甫用宫衣恩荣中的名言,“宫衣亦有名”,作为开头,他在《端五月赐衣》的末尾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盛世之巅的大好时局。而张可久借助于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等意象,在《卖花声·怀古》中勾勒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壮阔画卷。
舒頔简洁而深刻地将碧艾香蒲处处忙编入其作品——“小重山·端五月”。赵蕃则以年年风雨兼雨如为屈原陈昔冤,不仅承载着对历史人物记忆,更是现代人对于过去文化活动的一种思考和继承。在权德舆所著,《良辰当五日》,他偕老祝千年的愿望,是一种超越时代界限的人文关怀。
最后,欧阳修曾用菖蒲酒美清尊共,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品酒生活的小故事。在他的作品——“渔家傑·月榴花妖艳烘”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份悠然自得与满足的心态,也许正是这些细微的情感,让我们更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