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待贪污的官员,惩罚手段之严酷,是历代所罕见。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为从一介布衣走上江山的君主,对于权力的滥用深有同情,他知道贪污不仅是对国家的巨大损失,更是一种社会的大害,因此在即位之初,便设立了严厉的法规,以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他的处理方式,不仅包括了剥皮实草等极其残忍的手段,还有一些凌迟、抽肠等刑罚,这些都足以让人闻风丧胆。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恐怖的威慑,明朝官员们仍旧无法抵挡诱惑,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做官如同种田,每天播种,但收成却被他人占去。”
原因在于明朝时期官僚制度下的工资水平实在太低,不仅工资微薄,而且不分配给下属干活的人力和物力,这使得许多事情一个人难以应付,只能通过招募佣兵来解决问题,而这些佣兵自然要拿到报酬。这一切都必须自己掏腰包,而家庭责任又无处可寄。因此,无论如何,都难免会产生贪污的情绪。
历史上的确有人坚守清廉,但他们往往遭遇困顿和挑战,有几个人能够长期维持呢?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生活成本,加上腐败环境浓厚,使得很多高尚的人也沦为“两袖清风”的寂寞者。而那些因为贪污而死去的官员,也只是冰山一角,其数量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例如,在朱元璋时期,就曾经有一个名叫郭桓的大案件,该案牵涉众多高级官员,其贪污金额惊人,几乎与当年全国秋粮总数相当。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落网,那受牵连之人就可能达到好几万,这只是一个典型案例,而实际情况则更为复杂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