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隆庆开关后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隆庆开关使得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隆慶開關的歷史背景
明初與倭寇之戰
隨著明初的倭寇對沿海地區的骚扰,他们也涉足民間的海外貿易,因此明政府主要針對這個情況,首次颁布海禁令,明太祖於洪武四年(1371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拉開了海禁序幕。不过,这并没有完全阻止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貿易活动,只是将其转变为官方对藩属国进行朝贡贸易。
明成祖時期
在明成祖統治時期,他雖然有官方下西洋之舉,但仍“禁民間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並由所在地方官府負責監控和防範。但自從成祖去世後,由於朝貢貿易逐漸衰退,以及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違反《大清律》出洋中國商人的活動日益增加。
嘉靖時期與倭寇問題
嘉靖年代中,因為倭寇在沿岸地區肆虐的情況日益嚴重,這導致了對是否放棄傳統「禁止出航」的政策存在嚴重爭論。在這種背景下,有一些支持開放通商的人士主張應該重新考慮此一政策,以便打擊倭寇等問題。此外福建巡撫谭纶積極提議允許福建商人進行近岸通商,並且獲得了一部分中央政府官員的一致認同。
隆慶帝時代及「隆慶開關」
當明穆宗即位成為皇帝,即登基後不久就發生了一系列突變。他們開始意識到由於過度限制通商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比如許孚遠所說:“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需要重新評估和調整相關政策。在這樣的情形下,“循例”、“公正”的政治理念終於促使他決定采取行動——宣布废除长达幾百年的“闭塞”措施,即“封锁”或更正確地說是“限制”的制度,這被稱作「閉塞」、「封鎖」,或者更准確地說是「限制」制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闭一切交通路線,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定的自由化。總結來看,這一決策給予了中國人民更多擁抱世界市場、追求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大力支持,也標誌着一個新的階段開始,在那裡國家可以更加自由地參與國際交流,並且能夠享受從全球貿易帶來的大量資源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