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末大将范浩民的十字围徐光启小站稻图

0

在明末大将范浩民的英勇征途中,徐光启与利玛窦相遇,他们共同见证了天津南地区屯田种稻的辉煌。清代之前,这片土地已经为小站稻的播种奠定了基础。在宋、辽交界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构想,而宋太宗则赞同并派遣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实施这一计划。元代继续推行此政策,并在直沽沿海口区域进行屯种。

到了明代,这项工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朱棣成为了明朝皇帝,他命令功臣亲兵开荒种植,在弘治年间丘浚进一步提出华北滨海平原适合广泛施行水利措施以化斥卤为良田。万历年间,汪应蛟作为天津巡抚,不仅招垦荒地,还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2000亩是水田,每亩最高收获四五石。此后,该地区陆续开发,采用江南围田耕作方法,即“十字围”。

这些围田以一面紧邻河岸,一面开渠,与河水相通,其深度和宽度均为一丈五尺,并有七尺高厚的堤防,以防止洪涝。此外,还设有中间沟渠,使得土壤盐分降低,同时利用潮汐灌溉和排放尾水。这套方法特别适用于低洼且地表水丰富的地方,如天津附近的小站稻。

而当徐光启来到这片土地时,他发现大量稻田荒废,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他购买20顷荒地,用优良南方 稻種进行试验,最终成功提高产量。他不仅注意到水利措施和种植方式,而且还深入研究改造盐碱土壤,并总结出因地施肥的重要性。

随着后金对辽东加剧攻击,大批难民涌入京城,对京师及战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再次出现了屯田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卢观象等人不断开垦新地,并通过官、私、军、民四种形式共计12万余亩买入农闲用之 田18万余亩,从而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当左光斗委托卢观象试办“屯学”,既能增进国库,又能培养士人。这所学校提供武生衣巾给学生,让他们自耕100亩,每亩收取1石租税,并设立秀才名额让他们考取秀才或更高学位。结果,“人争如流水”,六百亩变成了4000多亩,由青草满目变成了黄云满目,是真正的一番风景。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